至6月10日15时30分,历时22小时30分,由中交一航局承建的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E17沉管顺利完成水力压接,标志着在深水深槽、基槽强回淤、汛期大径流三大世界级难题叠加下的首个管节安装成功。至此,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海底沉管隧道的建设正式过半,总长度达2925米。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长5.6公里,由33节沉管对接而成。每个标准沉管长180米,重约8万吨,均采用工厂法预制,浮运至13公里外的施工海域进行沉放对接。
背水一战的抉择
“根据现场实测数据和模式预报结果,从珠江流域倾泻而下的洪峰超过往年,将对施工海域潮汐、海流、海水盐度产生极大影响,改变了沉管安装水文条件和流场规律。”5月26日的专题分析会上,国家海洋预报中心专家的分析将大家再次推上了抉择的艰难地。
前期,受深水深槽和基槽异常回淤两大世界级难题困扰,沉管安装计划一改再改,在内伶仃海域停止采砂和岛隧工程工期风险的双重压力下,每个安装窗口都贵如黄金。
“汛期大径流条件下,施工海域海况变化复杂,沉管浮运安装很可能要面临多项作业条件超出临界值的风险挑战。”岛隧项目总经理林鸣道出了所有人的担忧,“在这种水文条件下进行沉管浮运安装还是第一次,尚无经验可循。”
在项目总部组织下,来自国内数十位水工专家、海洋环境专家与安装团队的技术员们共同分析径流变化影响,制定浮运安装计划。
“只有实测数据和预报数据吻合,才能做出E17管节浮运安装的最终决策。”为摸清大径流对施工影响的规律,项目总部决定采用实测法验证浮运安装窗口的各项预报数据。由工区和国家海洋预报中心在施工海域投放多组流速仪,对海水流速、潮位、温盐等关键数据进行不间断实测。
9日13时,距沉管出坞仅4小时,最后一组实测数据终于传至现场。决策组立即就地组织决策会,将所有实测数据与邻近预报数据进行系统对比分析,再次模拟推演了整个浮运安装计划。
“现场实测数据与邻近预报数据基本吻合,各项工作准备就绪,可以按照现有窗口计划进行E17管节浮运安装!”决策组的指令第一时间传达到现场。
17时,E17沉管开始绞移出坞。在拖轮编队过程中,突遇大流速海流,现场决策组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暂停出坞绞移作业,加固缆系,避免了沉管失控风险。22:30,在10多艘海事警戒船的护卫和12艘大马力拖轮拖带下,E17沉管顶着湍急的海流驶,平安通过转向区,顺利抵达施工海域进行系泊作业,完成沉管沉放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报告总指挥,沉管下放至-26米,钢封门无渗水现象。”伴随着“津安3”安装船指挥舱内各监测组技术保障人员严谨的报告,E17沉管经数轮沉放调整顺利着床,完成水力压接,与已安装沉管精准对接。
叠加挑战的坚守
每一场伟大胜利的背后,靠的都是团队支撑。
基床铺设指令下达时,留给整平作业队的时间仅剩9天。想要保住6月8日的安装窗口,就必须保证一天一个船位的铺设效率,这无疑是一场艰难的硬仗。“施工期间没有一人下船,全员轮班值守,保证了整平作业24小时连续施工。”队员的每一份付出,Ⅴ工区生产副经理张建军都记在心里。
“必须保证每天的水下探摸和基床多波束扫测!”工区常务副经理宿发强给大家下了军令,径流骤增不仅改变了施工区域的流速与流场,基槽回淤也更加不可预测。
两艘潜水母船在施工区域24小时系泊待命,所有潜水员轮番上阵,只要达到下水条件,探摸、扰动就没有停下。“每天至少投放回淤盒2个,多时能达到6个,如此高强度的作业频率尚属首次。”负责探摸的技术主办郑秀磊每天都要在潜水船上呆上10多个小时。
面对风险叠加的挑战,工区每项工作都是如履薄冰。“要保证每道工序、每个风险点都落实到位。”工区总工王强带领风险排查小组,深入一线查找风险点、制定应对措施,对每个关健岗位人员进行“每一次都是第一次”的践行教育。船机考核小组加大了对各船舶的考核力度与频率,机务人员全员披挂上阵,驻守每艘关健船舶,保证全程跟踪管理。
“如果沉管所受的水流力大于拖轮的控制能力,就会发生航向偏移甚至沉管搁浅,这是绝不允许的。”深夜12点,工区会议室内的浮运安装推演仍没有结束的势头。
E17管节,是处于沉管隧道工程全部33根沉管的中间节点,对整个工程意义重大。三大世界级难题的叠加挑战,让岛隧建设者每一步都如履薄冰:开展大规模、高频率的海流实测,组织多次模拟推演,审慎科学决策,完成了首次汛期大径流下的沉管安装。
如今,岛隧工程沉管隧道安装已经过半,建设者用他们非凡的意志力和超强的执行力,让这条深海潜龙一节节“成长”。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尹晓伟 王诗卉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