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桥最长钢箱梁抬吊成功
6月12日16时47分,喜悦的欢呼声与绽放的礼花响彻伶仃洋。历经8个多小时,中交一航局一公司港珠澳大桥CB03标项目部胜利完成港珠澳大桥最长的大节段钢箱梁Y1的双船抬吊施工。该梁段位于我国首个海上气田崖13-1管线东侧,三艘大型船舶20余口锚必须保证距管线250米以上,如发生走锚挂断管线,使施工区域可能成为一片火海。这是迄今为止,项目团队遇到的施工难度最大的钢箱梁吊装。
“Y1钢箱梁全长152.6米,是港珠澳大桥最长钢箱梁。它自重3500余吨,如果算上吊具,起重总重达4200吨以上。不论是长度还是重量,都刷新了项目部的单构件吊装纪录。”主任工程师徐波娓娓道来。
此前,钢箱梁吊装一直由4000吨起重船“一航津泰”单船负责,但本次总吊重已超出它的额定吊重。技术团队多次研讨并召开专家评审会,最终确定由“一航津泰”号和2600吨浮吊“东海工7”号双船抬吊施工方案。“这是公司第一次采用双浮吊抬吊施工方案,咱们项目部又拔得头筹了。”负责抬吊的总指挥孙建波难掩兴奋。
翻越吊装难度之巅
本次抬吊堪称钢箱梁吊装的巅峰之作。
Y1钢箱梁位于51号与52号墩位之上、崖13-1气田管线旁,在该位置施工面临着极大风险。“抬吊过程中稍有偏差,船机损伤倒还算是轻的,要是损坏了气田管线,后果将不堪设想。”安全总监唐卫星严肃地说。
由于受管线保护限制,管线两侧100米内任何船舶不得抛锚,而按照施工计划,“一航津泰”与“东海工7”以及一艘18000吨的运梁船必须同时驻位在崖13-1气田管线周边。期间,三艘船舶抛下近20口锚,两艘浮吊平行驻位在52号墩位两侧,距墩台仅十米左右,而两船间的距离也仅有28.7米。在如此狭窄的空间内移动船舶,对体型庞大的浮吊船来说,简直就是在“走钢丝”。技术团队经反复研究,在精确测量两船之间的距离后,巧妙地在两船的船头和船尾平行以及两船之间对角线方向连接尼龙缆绳,通过对缆绳的实时监测,实现对两条浮吊船相对位置的有效控制。
Y1钢箱梁重心不居中,吊装时空中姿态很难控制。确保“一航津泰”与“东海工7”同步,成为保障抬吊施工的关键。“测量与监控团队负责观测吊架的平面位置高差和两端高差,及时上报数据。总指挥根据测量数据再进一步沟通微调,保证两船前后左右的相对距离不大于2米、钢箱梁两端高差不大于2米,与原设计要求的相对距离4米、梁端高差5.1米的安全值相比,安全系数进一步提高。”测量班长常青介绍。
双浮吊同步吊装作业需要增加一倍的操作人员,且“东海工7”号为外租船舶,为提高施工人员对口令动作的理解与响应速度,项目团队组织多次沙盘演练与实船演练。“经前期准备,施工人员的认识明显提高,上船连接吊点、同步起升、同步后撤移船、左右同步平行移动、向前同步移船、同步缓慢落钩等各操作工序动作更加熟练,这给了我们更大的信心。”孙建波对筹备工作十分满意。
通力协作齐摘硕果
6月12日早上,运梁船在51号-52号墩南侧抛锚驻位,“一航津泰”也已提前一天在港珠澳大桥的北侧抛锚驻位。
上午11时,吊具安装完毕,“双子”开始同步缓慢起钩。不久,对讲机便传来了监控团队焦急的呼喊:钢箱梁东侧吊具向北侧的受力偏大,钢箱梁东侧吊具向北侧受力偏大!
现场指挥凭借丰富经验,立即下令对“东海工7”号驻位进行微调,“8号锚收紧。”“8号锚有没有走锚?”“8号锚目前距管线北侧依然为258米。”对讲机中的对话频率瞬间达到了一个小高潮。
20分钟后,突发问题成功解决。依托前期严细准备,接下来的数小时中再未出现任何“险情”。16时47分,“梁端垂桥向偏差、顺桥向偏差均已达到设计要求。”总指挥孙建波通过对讲机向所有人通报了抬吊成功的捷报。这一刻,礼花齐鸣。
又过了一会儿,在夕阳的温婉拂照中,这榀飞起来的“巨无霸”终于安静了下来,稳稳地俯卧在辽阔的伶仃洋上。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纪子骁 王惠朝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