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风采
海上立起389个“超级圆桶”
发布时间:2017年02月13日    来源:    
    去年12月31日,在连云港徐圩港区30万吨级航道防波堤施工现场,第389个也是最后一个“超级圆桶”安装完毕,标志着连云港徐圩港区国内首创海洋基础桶式结构防波堤完工。  
    在现场安装人员的欢庆声中,两条蜿蜒8.2公里的“海上长城”横亘在连云港徐圩港区。“所有的‘超级圆桶’安装完毕,形成了徐圩港区76平方公里建港用地,标志着徐圩港区泊位建设进入快车道。”三航局徐圩港区项目经理黄朋举兴奋地说。   
    防波堤是港口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港口外围,具有抵御波浪冲击、维持港池水面平稳,保证船舶安全停泊、作业以及防止港池淤积和波浪冲蚀岸线的作用。三航局与三航院、大连理工大学等多家单位联合攻关,克服了重重困难,在直立式防波堤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获得20多项国家专利。据统计,应用圆桶施工工艺,砂石料材料用量节省80 %以上,还解决了低潮位时大型船舶的靠泊问题,提升了港口岸线的使用效率,开创了防波堤工程“中国创造”的工艺新纪录。   
    “超级圆桶”是国内同类型项目中施工难度最高、工艺最复杂、生产出运安装程序要求最严苛的技术。每个圆桶都必须在后场钢筋混凝土预制施工,上部高20米,下部基座长30米、宽20米,基座面积超过一个标准篮球场。   
    如此巨大的圆桶预制难度可想而知。2013年时,“超级圆桶”的施工工艺在国内尚无参考标准,一切只有从零开始。随着工艺的不断成熟,由最初的半年预制6个桶体,到后期一个月能预制22个桶体,完全满足后续安装要求。   
    “超级圆桶”预制完成后,如何将圆桶从预制厂运上半潜驳船是第一个问题。在首次安装时,谁都难以料到过程会发生何种变数。项目部量身定制了移动台车,使用高压气囊将圆桶搬运至半潜驳,再由半潜驳运输至安装施工区域,然后逐渐下沉,桶体在内隔仓空气浮力作用下慢慢上升,拖轮将桶体缓慢拖曳出半潜驳至安装点定位。其中任何一道工序出了问题,都将对圆桶结构造成重大影响。   
    “我们尽可能地做好提前预控,把能想到的现场可能会发生的险情,全都影像似的在脑中来来回回过滤无数遍,就怕出问题。首次安装,面临的最大风险是水上安装的拖运过程,海况因素绝非人力可以掌控,瞬息万变。最担心的就是发生大圆桶侧翻等意外情况,一个桶子几百万,说没就没了,心都揪着啊!”每次安装都在现场的年轻调度员范旭征博都高度紧张。   
    但随着一个个大圆桶的成功安装,海上安装人员慢慢积累了丰富的现场安装经验。“随着工艺的不断完善,安装操作也愈发娴熟,由最初实验桶阶段3个月安装6个桶体,到2015年平均每个月安装20个桶体,月进度在400延米以上,相当于传统斜坡堤效率的两倍。 ”项目副经理杜厚新解释说。   
    “超级圆桶”施工过程可以说是“悄无声息”,全程没有任何爆破,不扰动地质、不污染水质,破坏的海底面积大大减小,保护了海洋生物的栖息地,对海洋生态的影响降到了最低。施工现场可以看到,在徐圩港区防波堤外围不远处就是紫菜养殖区域,这是过去使用爆破挤淤技术不可想象的。   
    2015年9月,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水运专业委员会在连云港市召开了“海洋新型桶式基础结构”技术交流会。与会的130多名专家一致看好新型圆筒结构的应用前景,对该结构在连云港港徐圩港区防波堤工程上取得的科研成果和成熟工艺表示震惊。中国工程设计大师、水规院专家牛恩宗指出,“施工管理有序,大圆桶质量良好!”在水运行业有40年从业经历的交通运输部前水运司司长李梧洲认为,“该结构新颖,优点突出,施工工艺先进,不仅开辟了一条海上防波堤施工新的通道,也为港口作业平台、围海造地、填海造岛提供了极好的范例,应用前景广阔,一定要推广出去。” 
(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陆婷    陆震东   供稿)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