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风采
“一带一路”交汇点的丝路梦
发布时间:2016年04月18日    来源:    

    编者按:中东地区既是古丝绸之路的途经之地,又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环节。2016年,习近平新年首访选择中东地区,访问埃及、沙特和伊朗三国,推动“一带一路”战略合作,给中东市场开拓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中国交建在中东市场开拓已有30余年,承建了科威特“丝绸城”、多哈新港、沙特海尔港等多个标志性工程,旗下振华港机产品销往中东14个国家,在中东打响了品牌,站稳了脚跟。 
    今年两会期间,外交部部长王毅表示,中国愿意在共建“一带一路”的框架下,更加积极地和中东国家深化各领域互利合作。中国交建开拓中东市场已有30余年,深耕细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丝绸城”
    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带着全世界最古老文明的气息奔腾着流进了波斯湾,亘古不歇。在波斯湾尽头的科威特,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漫步海边。他注视着如亲人般的波斯湾、脑海中却是构思已久的“丝绸城”。这一想法不仅要解决现有城区的拥挤状况,也饱含了对复兴脚下这片土地和“丝绸之路”的殷切期待。 
    老人叫纳什尔•穆罕默德•萨巴赫,他是科威特国家元首的长子,是现任宫廷事务大臣,也是“丝绸城”最早、最有力的倡导者和推动者。 
    “丝绸城”,以复兴古代丝绸之路为理念,是集工业、商业和娱乐业为一体的区域,建成后将成为连接中国与欧洲新丝绸之路的重要战略枢纽。为此,科威特政府拟投资1300亿美元。建成后的“丝绸城”将占地250平方公里,容纳70万人。除了港口、航道、路桥工程,还有大量的市政、水电、生态保护工程。 
    作为“丝绸城”计划的第一步,在城北的巴比延岛、科威特第一座真正意义上能够民用的桥梁已经横跨塞比耶海峡。 
    这便是中国交建所属中国港湾与科威特当地公司联合承建的穆巴拉克-凯比尔一期路桥项目。项目内容包括一座1420米长的双幅三车道公路桥、4240米的铁路桥、24.67公里的双向六车道公路和20.9公里的复线铁路路基,合同额达4.5亿美元。历经五载,2012年底,公路桥、铁路桥顺利完工并交付给业主使用。 
    科威特是中国港湾最早开拓海外市场的阵地之一,这个项目是中国港湾在科威特已建的最大项目,也成为了当地的标志性项目。 
    中国港湾克服重重困难,诚信履约,在这一欧美标准盛行的国家,实现国际化采购,产品来自超过20个国家和地区,从中国采购超过2000万美元的材料;突破业主对项目管理人员的苛刻限制,实现了中方人员的合理上岗、有效对接;实现项目人才国际化,近40 %劳务人员来源于当地和周边国家,项目上的安全、合约、采购等岗位大量聘用外籍管理人员,最终赢得了业主、合作伙伴和社会各界的赞誉。 
    2014年6月3日,科威特首相贾比尔代表科威特与中国签订《科中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科威特丝绸城建设合作谅解备忘录》。同日,科威特政府批准《丝绸城发展规划》,并成立专门委员会处理“丝绸城”与巴比延岛的整体规划和开发。 
    正如前驻科威特大使崔建春所说,科威特“丝绸城”的战略与中国“一带一路”的战略高度契合。 2014年10月中联部代表团、 2015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代表团、2015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开行代表团分别访问科威特,专门就此战略与科威特政府做了更为细致的沟通和工作对接,并实地参观了“丝绸城”规划区域和巴比延岛。 
“一带一路”上的中东国家
    由科威特往外,还有沙特、阿联酋、卡塔尔、伊拉克、伊朗、埃及等其他中东国家,或紧偎波斯湾,或面朝美丽的红海。 
    几千年前,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途径之地,中东曾与中国邂逅。今天,“一带一路”横贯亚欧中间地带,而中东地区恰好处于“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多元的人文、宗教、民族特点,特别是作为全球的能源富集带,中东在国际政治、经济上的地位不断上升。 
    在建设“一带一路”的过程中,中东的地位和作用值得高度重视。而中国交建正在沿着“一带一路”,用一个个项目在这片土地上镶嵌灵动的宝珠。 
    2015年7月19日,装载着港机设备的“振华10号”顺利靠泊1号集装箱码头,成为多哈新港(已命名为“哈马德港”)迎来的首艘商业船舶,这标志着多哈新港提前实现了港口运营。由中国港湾承建的多哈新港是世界建港史上一次建成码头岸线最长的内挖式港口。中国建设者按照当今世界最严苛的质量、技术、环保标准,三次荣获业主颁发的“最佳质量管理奖”,获得了比欧美竞争者更高的赞誉。多哈新港是卡塔尔通向世界贸易的大门。港口建成后,年吞吐量将在600万集装箱以上,4公里长、700米宽、17米深的港池可容纳并停靠世界上最大的船只。卡塔尔政府官员曾组织几十个驻卡塔尔的大使参观多哈新港项目。这个项目既是卡塔尔对外展示国家形象的优质名片,也是中国港湾向国际舞台展现企业形象的优质名片。 
    在沙特,有一个国王重点关注的民生工程,由中国交建承建。它就是沙特吉达防洪项目,是政府为解决每年春季降雨造成吉达市区洪涝灾害而建设的大型市政民生工程,合同额约5亿美元。该项目工程量大,施工作业面广,项目执行涉及环境保护、道路改线、管道改线、居民房拆迁等多重难题,工期异常紧张。除去资源调遣周期,项目团队仅在8个月内就完成了主要工作量,高峰期间约有8000人在现场作业,单体项目的施工创造了多项记录。项目建成后成功抵御了多场洪水,避免了沙特民众的生命和财产损失,获得当地政府和居民的好评。 
    还有沙特的海尔港、阿联酋的富吉拉粮食筒仓、埃及的塞得港、以色列的阿什杜德港……自上世纪8 0年代初进入中东市场以来,中国港湾在中东地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单体项目施工、初具规模的自营项目施工、区域化管理的大土木施工三个阶段。目前,中国港湾在中东地区分别设立了阿联酋区域公司和沙特阿拉伯区域公司两个一级机构,几乎覆盖中东地区所有国家,累计签署合同总额达80亿美元。在中东这片热土,在这个国际基础设施建设巨头充分竞争的市场上,中国交建、中国港湾打出了形象、站稳了根基、树立了品牌。 
新形势下的展望 
    中东市场与非洲、东南亚绝大多数国家市场有很大的差异性,中东国家较为富裕,这里几乎没有政府框架项目,多是现汇项目。同时,中东国家对中国的经济依赖度不高,而欧美国际承包商巨头集聚,竞争非常激烈。除此之外,中东市场还面临宗教文化隔阂、地区不稳定等因素影响,尤其自2015年以来,在国际油价低位徘徊的背景下,当地政府用于交通和基础设施投资的预算大为削减,市场拓展存在阻力。 
    2016年新年伊始,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中东,推动“一带一路”战略合作,给中东地区市场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正如习近平主席在埃及《金字塔报》发表的题为《让中阿友谊如尼罗河水奔涌向前》的署名文章中所说:2014年,中阿提出共建“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并同阿拉伯朋友共同规划了未来10年中阿关系发展的蓝图。“一带一路”追求的是百花齐放的大利,不是一枝独秀的小利。中国拥有广阔市场、充裕资金、先进技术、优势产能,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而阿拉伯国家处于现代化进程的关键阶段,普遍把工业化作为促进发展、改善民生、增加就业的重要选择。双方可以通过共建“一带一路”,把各自发展战略对接起来,深化和拓展能源、贸易投资、基础设施建设、高技术等领域合作。 
    1月13日,中国政府发布了《中国对阿拉伯国家政策文件》。这是我国政府制订的首份对阿拉伯国家政策文件。文件从政治、投资贸易、社会发展、人文交流、和平与安全等五个领域详细阐述了中方全面加强中阿关系的各项政策举措。 
    作为我国国际化程度最高、全球品牌影响力最大的国有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企业之一,推动“一带一路”战略在中东地区开花结果,无疑是中国交建的重要使命与重大机遇。中国交建董事长刘起涛在2016年工作会议中指出,公司要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新格局,加快实施国际化优先发展战略,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推动“五商中交”在海外全面落地,精准对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 
    可以期待,中东地区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战略契合地带,将开启新的发展纪元。中国交建作为“一带一路”的先锋,将在中东这片热土上再创辉煌。
(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汪军   周瑜菁   供稿)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