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风采
做“地下城”建设的先行者
发布时间:2016年03月21日    来源:    
    2015年7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将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一发展战略的提出,为交通设施一体化建设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 
    “面对新的形势,我们要紧跟国家战略,及时调整经营思路,不断扩大施工领域、丰富产品结构。只有这样,才能抢抓机遇,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中交一公局厦门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白著说。 
    2013年6月,厦门公司承接了首个综合管廊项目——厦门洪钟大道管廊工程。该工程全长近3公里,造价约1.2亿元,工程不算大,但却是一个新兴而又陌生的领域。 
崭新领域遇险阻
    厦门洪钟大道管廊工程不仅是厦门市市政综合管廊三大试点之一,同时也是翔安片区在建线路最长、断面最大的项目。 
    刚接手这项工程,林开钊便强调:“厦门洪钟大道是公司首个管廊工程,我们要做好打硬仗的思想准备,随时迎接各方面的挑战,建设高标准、生态型优质管廊。” 
    刚一进场,各种问题就接踵而来:审核图纸时发现只有配筋率及标准配筋图,没有施工细部图; 施工方案编制时发现路口段落基坑开挖达到12.3米深……面对这些问题,分公司副书记赵建功鼓励大家,要认识到自身“短板” ,多查阅图集,多向有丰富施工经验的团队取经,多与监理及相邻单位沟通学习,做到互通有无,取长补短。 
    2014年3月,项目取得“开门红”,承建的第一个电力三通管廊在全线率先顺利完工。这不仅得到了业主的极大肯定,也为后续施工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披荆斩棘勇创新
    施工中,林开钊一直强调:“面对新领域、新挑战,项目要统筹规划、科学决策、勇于创新,不断采用新工艺。”为缩短施工周期,节约施工成本,确保综合管廊施工质量和安全,项目成立了科研小组,重点对预制管节柔性承插式施工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并取得实质性成果;通过工艺优化,使工序操作简单、安全可靠,且有效抵抗了地基不均匀沉降的问题;针对预埋钢带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容易出现跑偏、不顺直等现象,项目部创新工艺,采用“模板取孔定位法”,解决了该质量缺陷。 
    由于施工过程中注重细节管控,善于动脑筋解决问题,项目部在质量控制和施工组织方面得到了业主及政府部门的肯定。为此,厦门市市政建设开发总公司特委托一公局厦门公司参编《福建省城市综合管廊施工和竣工验收的建设指南》,通过总结施工经验,对市政综合管廊施工工艺进行优化,形成一套完整、切实可行的施工工法,并加以推广,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其中,“预制管节柔性承插式施工关键技术”获中国公路建设行业协会2015年度公路工程科技创新成果三等奖。 
精挑细选育人才
    “综合管廊建设在我国正处于起步阶段,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在这种背景下,我们不仅要把工程做好、做细、做精,还要为公司培养建立一支专业的团队,以适应和满足市政管廊建设的需求。”白著说。为此,项目系统性地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同时,大胆提拔、任用优秀的年轻人才负责团队管理,为公司培养储备新鲜血液,为后续管廊建设积累经验,提供第一手的宝贵资料。 
    在翔安片区劳动竞赛考核通报会上,洪钟大道项目荣获第一名的好成绩,主办方评价说:“这个以80后、90后为主力的项目部,能在各标段中表现如此出色,不愧是一支信得过、能打硬仗的队伍!”
(中交一公局厦门工程有限公司  林开钊  陈增伟  供稿)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