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对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拉马底村的村民们来说是个值得庆祝的日子。这一天,怒江上同时开通了两座桥,一座是被称为“幸福桥”的人马吊桥,一座是被称为“连心桥”的汽车吊桥。随着这两座桥的建成通车,拉马底村的老百姓从此将结束溜索过江的历史,当地人民群众载歌载舞,身着盛装庆贺这难忘的一天。
当天上午11时,交通运输部党组成员、政策法规司司长何建中宣布大桥建成通车,省政府副秘书长王俊强,省交通运输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张长生,怒江州委常委、宣传部长杨中华,以及“索道医生”邓前堆共同揭开了“连心桥”的红绸子。省公路局局长吕云锋、怒江州副州长卢文祥、福贡县代县长娜阿塔出席通车仪式。
中央电视台经济部主任肖振生,香港回归、国庆60年导演沈忱,天宫一号直播报道骨干记者、摄像,中央电视台和云南电视台技术人员,中央媒体和省内主要媒体共70余人,组成强大的报道团队,进行了现场直播。
今年7月1日,拉马底索改桥项目开工建设。负责建设的怒江公路管理总段总段长桂昆告诉记者,施工期间恰逢怒江雨季,江水上涨,建设环境很艰苦。施工所用的水泥、钢筋、碎石都是施工人员通过溜索输送,各类施工机械通过轮渡搬运,施工效率低、安全风险巨大。
尽管面临重重困难,但施工部门还是在8月15日前完成了桥梁下部构造,9月10日前完成桥梁上部结构。11月10日完成桥面铺装和扫尾工作。11月17日两座桥顺利完成竣工验收。
当地人民群众积极支持施工队的各项工作,在施工期间,当地群众腾出了近80间自家的房屋让施工队伍住,而自己却到亲戚朋友家里住。当玉米成熟时,他们自发把玉米送给施工队伍。当因为修路占到群众的田地时,他们主动让出,并清理自己土地上的作物和经济林木。
怒江拉马底索改桥项目完成后将惠及当地265户、1043人,并且使周边的害扎村、格扎村、博娃村等少数民族村寨的交通运输条件得到历史性转变,大桥开通这几天成了村民们的节日。大桥开通后当地群众高兴地从大桥上通过。80多岁的傈僳族老奶奶义阿对见到记者手里的相机,不会汉语的她摆好姿势,让记者给她在桥上留影。2岁多的小孩余方龙(音),让爷爷带着,用自己手里的玩具车在桥上开来开去,久久不愿离去。从今天起,这些老人和小孩都不用再因为不敢过溜索而难以过江了。
拉马底村格扎小组的组长此有告诉记者,因为没有桥,一年前曾经有村民掉入江中。在外上学的小孩每次回来,家长都要去接送;经济发展也受到了严重制约,江西的村民收入明显低于江东,虽然一亩草果可以收入3000来元,因为交通不便,江西村民不敢多种,格扎小组仅有50来亩草果;有公路的江东已经有不少村民盖起了钢筋水泥房,而江西因为建筑材料难以过江,全部还住着简易的房屋。因为过不了江,也没有沙发等难以拆运过江的家具。一条江让两岸群众的生活形成了极大反差。
而两座桥的建设,将改变这种现状,住在江西的此有在今年8月前就已经完成驾驶培训,并购买了拖拉机,准备打水泥桩和轧碎石卖。现在,仅格扎小组就已经有了2辆车,改变了该村民小组没有车子的情况,不少村民已经在商量着去买什么样的车。此有说,交通问题解决了,一切都发生了变化,以前运一袋水泥到村里,需要过溜索,人背马驮,需要5元钱的费用,而现在可以用车直接送到村里,每袋水泥的运送费用仅0.5元。仅有203人的格扎小组已经有20多户借安居工程的机会准备建盖房屋,不久江西也将出现与江东一样的钢筋水泥房。此有说,除了盖房子,他还将大大增加草果的种植面积,准备种植7、8亩,他说全村明年种草果的增加面积不会少于50亩,他相信不久的将来江西的生活可以赶上江东。
离格扎小组3公里多的老娃丹小组还没有通公路,以前因为马过不了江,他们用溜索过江的货物可以用马驮运到村里,这个以前没有养马的村子里的群众见到江上在修桥,几个月就买了8匹马,现在他们的货物都可以用马驮了。
从事乡村医生28年的邓前堆见证了这两座桥诞生的整个过程,每次外出回家他都要到施工现场看看。他说以前去江对岸看病,要4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因为晚上出诊看不见,他的腿常撞到溜索墩上,留下了不少伤痛,现在骑上“电毛驴”20分钟就到,给他争取了不少抢救生命的时间。他的出行也安全了,小孩、孕妇体检也方便多了。
记者了解到,从1990年到2002年的12年,交通运输部、云南省交通运输厅对怒江实施了以交通建设为龙头的全方位扶贫。目前,包括此次拉马底村“索改桥”两座桥在内,仅怒江上就有各类大小桥梁71座,平均4.3公里就有一座桥。“十二五”期间,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交通落后状况有望彻底改变
云南省交通运输厅 普品高 2011年11月28日